2025-2
有那么五六个不同地点的面包
加上一段嘶叫的歌
中间再插点啥
想象一下,一定好
可我不会做视频
我多想做视频啊
2025-2-28-S

2025-2-27
读旧约圣经开阔眼界。助读或助看别人的考占实证。思考片刻,总觉得不妥。摩西的墓用挖吗?你去挖它,挖对了,就证实了摩西是真的,因此圣经是真的。挖完什么也沒挖着,是不是要证明至此还不能信圣经?这些考古为名的盗墓贼伤天害理,刨人家祖坟,如真有上帝,上帝不会任其胡为。若无上帝,也不必等挖了再遭报应,你当时永远都要被披应的。好好看书行吗?
2025-2-23-K
征集面包

2025-2-23-K
本想重写关于蒙克的视频文本,查找资料的时候,发现中国艺术爱好者对蒙克的认识从鲁迅写《呐喊》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同时代的中文翻译早就把蒙克的Skrit译成了“呐喊,难怪鲁迅写出了同名的小说。再查找关于蒙克的信息,得到以下展事的记录:
2019年的蒙克艺术展将是蒙克美术馆
第四次将蒙克艺术品带到中国。此前
蒙克艺术曾在中国展览过3次,1961
年在北京,1983年在北京成都和昆明,
最近的一次是1997年在上海,当时国
王和王后也出席展览开幕。
再查找,找到“1949-1989年在中国举行的外国艺术展览”的网站。原来,世界的信息在中国一直就有,但总是止步于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我们生活在小地方的人对此只能望尘莫及。多年后看到“1949-1989年在中国举行的外国艺术展览”(点击这里看网站),感慨我们被愚弄得多么可怜。
-----------
2025-2-22-k
沙讲究图文并茂,全球即时。如今又添新貂尾,声、影齐上。谁说老酱出马,嫌死咱俩。今天将出品挪威视频第一季的第一集。
2025-2-22-S
这段录音足够长,说不定可以做一个短视频,讲讲K酵落脚纽约后如何养大,以及如何做成面包的故事插曲。
2025-2-21-S
圣母经
万福玛利亚,满被圣宠者,
主与尔偕焉,女中尔为赞美,
尔胎子耶稣,并为赞美。
天主圣母玛利亚,为我等罪人,
今祈天主,及我等死候。阿门
用老家话念天主经 圣母经
2025-2-18-S
我等望尔 今日予我 我日用粮
面包里的酵,究竟有好还是没有好,要看从哪个时代去看。旧约里谓有酵则不纯净,几千年过去,酵也在变,到了新约出现的时候,对有酵无酵,明显放宽了许多。可话又说回来,面里有酵无酵,终究是不是食粮才是首要。如每日的主祷文:
在天我等父者,
我等愿尔名见圣。
尔国临格。
尔旨承行于地,如于天焉。
我等望尔,今日予我,我日用粮。
尔免我债,如我亦免负我债者。
又不我许陷于诱惑。
乃救我于凶恶。阿门。
这个版本寻了好久,才在利玛窦、徐光启合译的天主经文言文版本里寻到,与我三岁到六岁每晚随外祖父念经的音调一字不落。孩儿的记忆在,祷文什么意思呢,不知道的,只隐隐约约记得好像在求主,我们日用的粮食,今日赐给我们。又暗暗想过,为什么只给今天的食粮,明天的呢?没问过,不敢问。后来长大了,又不缺食粮,更不会去问,慢慢也忘了。再后来,不但不缺粮食,还攒了很多粮草,够用很多很多年,背离了“今日予我,我日用粮”。虽然知道“今日予我,我日用粮”还有更深的层次和超越物质的意义,但孩儿时的刻版印象,以及产生的疑问和不安妥,从没离开过。
2025-2-17-S
虽然也读过圣经里的故事,却没有注意到无酵和有酵面包的区别。
直到,直到吃自己家做的面包。
自己家做面包,是从洛杉机带来的酵母。二十四小时飞行,酵母还活着,带到杜塞,养了三天,让酵自己长。所谓长,也就是让酵菌繁殖,经过出芽生殖,分裂生殖, 孢子生殖三个环节,在其营养细胞上长出小梗,小梗上产生掷孢子,孢子成熟后,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往往能够迅速出芽繁殖,通过一种特有的喷射机制将孢子喷出,我们戏称之为放屁。放屁不好听,似乎嗅出气体的气味,其实是新生命在运动。旧约里不喜欢用酵母的记截,也许是来自希伯来人离开埃及逾越时,七天之内吃无酵饼的缘由,新约里则有用酵的更广泛的记录,耶稣就常用酵母的做比喻:「天国好象酵母,女人取来藏在三斗面里,直到全部发了酵」。
据说洛杉机的酵在洛杉机用来烘焙面包试验了一年。到了杜塞,成了杜塞酵,做成了漂亮的杜塞酵母面包,比杜塞本地的面包还要喷香。如今,杜塞酵又越过印度洋(别的地方在打仗,绕行)到了瓷国,落脚沪上,经一位勤劳驻马店娘子的培育,做成喷香的上海酵母面包。该酵种现在已经越过太平洋到了佛罗里达,又从佛罗里达走内陆到了纽约,到了纽约的酵母长得特别慢,"请告诉孔叔叔,它还在长“,它没有停,终而复始,生生不息。
2025-2-16-K
没有酵母的面包
《出埃及记》的故事曲折阴险。
上帝告诉摩西,我令你带领在埃及的以色列奴隶逃出埃及,我将给你和亚伦以法术。同时,我要使埃及法老心硬如铁,坚决不予放行,再用我威力无边的法术玩死他。我将用血河、蟾蜍、跳蚤、瘟疫、冰雹、蝗虫、暴雨雷电等等灾害最终让埃及法老屈服,并放行以色列人。最后我将灭绝每一个埃及家庭的头一胎的孩子、头一胎牲口和头一产禽类以示我的威严和报复。所有在歌湿地居住的以色列人当晚必须宰羊奉献,并将血涂在外墙上。我将绕过(逾越过- passover)所有带血印的门,以保我的人民不被伤害。(以上是逾越节名字的由来)
待法老同意放行后,所有的人带上自己的财物和从埃及主人家中“借拿”的金银首饰,以及没有酵母的面团上路走出埃及。脱离险境的六天之后才能重新吃带酵母的面。(由于逃难,一路上没有条件烘培面包,必须放弃酵毋,改为死面饼 Matza。之后的“逾越节”六天专门吃Matza饼,以此纪念出埃及的经历。但是这是本文的重点,酵母第一次在旧约中提及。)

逃出埃及,摩西安置了刚从埃及出来的六万众人,亲自上山面主。主与摩西立约,为以色列人未来的生活和敬神的活动立下了上百条规定,并将最重要的规定以“十戒”的形式写在石板上。摩西按照主的规定制作“约柜(Ark of the Covenant)”,里面珍藏两块刻着“十戒”的石板。后人为此着迷,一直想挖掘出这个圣经宝藏。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桌上放的好像都是发酵的小面包。而相传最后的晚餐的那一夜,恰恰是耶稣召集门徒们一起吃着纪念逾越节的圣餐。达芬奇为什么不画死面饼?
2025-02-16-S
进蒙克美术馆前,我们选了一个有栏杆的桥,用两手捂住脸,摸仿《呐喊》拍了几张照片。
蒙克的《呐喊》陈列在四楼大厅里一幢独立的小屋里,二扇窄门一前一后始终开着,也许根本没有门,顶多只是二个象门一样的洞,从洞里透出与大厅照明完全不同的光。走进深灰色的小屋,眼睛要适应一会儿,从什么也看不见,慢慢到看见。分明有一幅小画,悬在全黑的龛里, 画里是一个在桥上尖叫的人,背后是一片有红云的天,熟悉的画面,象看过一万遍,还是盯着它看。可是你不能同时看到二幅。另一幅《呐喊》,藏在黒暗里,三十分钟后,现在看到的这幅会慢慢消失在垂下的幕布里,同时另一块幕布再缓缓升起,出现第二幅蒙克的《呐喊》。
美术馆顶层是喝咖啡的地方,可惜有块木板档住了进口。我们到了平台,在露天里喝了点什么。边喝边看远方的天,希望等到点什么。喝到第二杯的时候,出现晚霞,远处的天顿时红了起来,象《呐喊》里的天。我们从顶层下来的时候,天空依然红色,我们又在红色天幕下用手捂住脸的两边,拍了几張照片。只顾着拍了,没看桥边的路,打了个趔趄。据说蒙克过挢回头看他在桥上的同伴时,也踉跄了一下,摔过一跤。
2025-02-14-k
火山灰飘过来了。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蒙克的这件作品太熟悉了。却不知,它的挪威名字是Skrit(尖叫),在德国第一次展出的德文译名是的名字是Der Schrei der Natur (自然的尖叫),英语的标准译名是Scream(尖叫)。谁也没有料到,这幅作品的中文名字被想当然地翻译成了《呐喊》。很像克勒惠支一路的鲁迅的调调。
2025-02-14-S
让我先看看现在几点钟。14:30,洛杉矶那边22:30。亚克拉卡托火山的灰还要飘几个时辰。
那么我尽快写几个字,放沙日里,也许那边写沙记的人在睡觉前能够看到我的沙记。
昨天有人要我说说凉地沙。
我说,只是两个人在写,不好看。
又问,两人写大家看?
我说,两人写两人看。
那人說,看来我们只好找骇客。
2025-2-13-K
《尖叫》和《呐喊》
原本这篇文字是凉地沙视频的第一季“挪威”的
第一集《尖叫》和《呐喊》。
但是试音后音频长达十分钟。
因此我把这篇稿子发到这里,视频的文稿重新来。
《尖叫》是挪威画家Edvard Munch(1863-1944)的代表作。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一声大自然发出尖叫,震耳欲聋,惊心动魄。
蒙克时代的挪威已是欧洲大家庭的一员,海峡两端都是现代主义。只是北欧还是北欧,半年黑半年白,神秘的峡湾,独特的文化。
2021年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开馆。这就不由得对挪威多看了几眼。蒙克博物馆的设计师是西班牙人Juan Herreros。从中标到完工历时十二年。蒙克博物馆一跃成为全世界迄今最大的个人艺术博物馆。除了蒙克,挪威的城市、峡湾和自然风光也开始向我们召唤。
我们在2022年8月来到挪威。第一站就是去奥斯陆蒙克博物馆看《尖叫》。
蒙克博物馆是市中心峡湾水边新地标群中最突出的建筑。它的样子像一个蹲在地上的黑灰色的巨人,它好像一直被囚禁在不舒服的一个躯壳里,随时都会蹦起来,钻到水里。
《尖叫》一共有四个版本。 两幅陈列在蒙克博物馆。一幅被私人收藏。另一幅应该是最早或者最好的一幅在奥斯陆国家博物馆镇馆。

蒙克博物馆,

奥斯陆市中心峡湾
《尖叫》一共有四个版本。 两幅陈列在蒙克馆。一幅被私人收藏,另一幅应该是最早或者最好的一幅在奥斯陆国家博物馆镇馆。

尖叫的四个版本。
从左到右:
1893年纸板上的蛋彩画(Nasjonalmuseet for kunst arkitektur og design,奥斯陆国家博物馆),
1895年纸板上的粉彩[2012年5月2日在苏富比以119,922,600美元(美元)的价格出售给Leon Black],
1910年(?)硬纸板上的蛋彩画(蒙克博物馆,奥斯陆)和纸板上的1893蜡笔(奥斯陆蒙克博物馆)。
1910(?)版本在蒙克博物馆展出。实际日期有争议,有些人认为它与1893年的版本是同时代的。作品没有签名,也没有日期。
关于这幅画的起因,蒙克用一首法文和挪威写的诗解释过,我手里只有英文的翻译版:
I was walking along the road with two friends
—the sun was setting
—I felt a wave of sadness—
—the Sky suddenly turned blood-red
I stopped, leaned against the fence
tired to death—looked out over
the flaming clouds like blood and swords
—the blue-black fjord and city—
—My friends walked on—I stood
there quaking with angst—and I
felt as though a vast, endless
scream passed through nature.
中文的大意如下:
我和两个朋友走在路上
夕阳下
伤感如潮
天空骤然血红
我,疲惫不堪,驻足倚栅,
远眺那云的燃烧,像一把把带血的剑
刺向蓝黑色的峡湾和城市
我的朋友继续向前,而我站在那里
不安地颤抖着
我
仿佛听到一声巨大无尽的
尖叫穿透了大自然
蒙克在诗里清楚地指出,画中人很恐惧,这个人用双手捂着耳朵,试图阻挡袭来的刺耳声,而不是在呐喊或者惊叫,双手不是用来引导自己的叫声,而是堵耳朵。尖叫的声音来自天外的大自然。这种象征的手法,最能解释自然和神密主义的北欧的边缘人文状态。那个时候,现代文明的风眼在欧洲大陆,前卫和创新的成就基本上都是法国。蒙克等北欧的艺术家总是在震惊和被颠覆的位置。此外,他的家里不断出现的悲剧造成了蒙克内心巨大的伤感。因此,整条大街上只有画中人,也就是蒙克,才能听到贯穿大自然的刺耳尖叫,而他的同伴和其它的路人却未必有同样的感受。
2004年2月8日《纽约时报》指出这幅作品的天空的红色并非蒙克的创造。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三名研究人员(Don Olson,Marilynn Olson和Russell Doescher)在2004年2月的《天空与望远镜》杂志上报道,1883年底或1884年初的一个黄昏,蒙克和同伴在港口城市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的Ljabrochausseen路(现在的Mosseveien)上散步时看到了天空血红的颜色。这是因为不久前的1883年8月27日印度尼西亚克拉卡托(Krakatoa)火山刚刚发生巨大的爆发。几个月后,亚克拉卡托火山灰和碎屑几乎被吹到世界大部分地区,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火山灰刚刚到达挪威。这次克拉卡托火山的爆发影响了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空气,全球的温度因此下降了2˚C。《天空与望远镜》的文章还提到,由于克拉卡托亚的辐射,“1883年底和1884年的头几个月是过去150年中最壮观的黄昏。” 1883年11月28日的《纽约时报》也对纽约的火山日落做过相应的报道:“5点过后不久,西部地平线突然燃烧,天空和云彩变得猩红壮观。街上的人都被这个景象吓到了,成群地聚集在角落里,凝视着西边。许多人认为城里有一场大火正在燃烧。” 两天后,蒙克的家乡报纸刊也有报道:“昨天和今天5点左右,在城市以西看到了强光。人们认为这是一场火灾:但实际上它是日落后朦胧大气中的红色折射。” 2014年11月,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自然之怒》展览指出,在蒙克的《尖叫》中,那种愤怒的红色天空“反映了克拉卡托亚火山爆发的几个月后在挪威都能看到的诡异的黄昏”

2004年2月8日《纽约时报》

2004年2月《天空与望远镜》

2014年11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自然之怒》展览导图
但是,1883年的蒙克才19岁,还没有决定将一生奉献给艺术。《尖叫》是他后来在法国看到现代艺术后,有了风格的借鉴的早期作品;也因为后来父亲于1889年去世,妹妹Laura精神错乱,这是他在精神即将崩溃和恐惧的状态下,自我分析的作品。如果巴黎文化、家事和克拉卡托亚火山的日落都影响到了蒙克,可以说《尖叫》这个作品的出现就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也就是这件作品的伟大之处。
不管是什么激发了蒙克的《尖叫》,我们在2022年9月15日专程来到蒙克博物馆和奥斯陆国家博物馆看到了这件作品的三个版本。也许是老天有恩,当日的黄昏,天也被落日染成了血红颜色,而且越染越红,一直持续到当晚9点。血色黄昏引得行人驻足,举头观望。我们站在奥斯陆歌剧院的天台上,仿佛进入了沉浸式的当年,蒙克的诗句萦绕在我:……夕阳下,伤感如潮,天空骤然血红,我们驻足倚栅,远眺那云的燃烧,像一把把带血的剑,刺向蓝黑色的峡湾和城市……

中文网站一律用《呐喊》作为这张画的标题

中文网站一律用《呐喊》作为这张画的标题
但是,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我们过去看到的所有介绍蒙克作品的中文画册和中文专著都把这件《尖叫》翻译为《呐喊》。这个错译的标题导致了我们对这件作品的终生误会,以至于我们在桥边留影的时候,双手不是捂住耳朵,而是捧成半弧形的小喇叭,包在嘴边为狼嚎一样的呐喊拘音传声。


我们从很早就知道这张画的画名是《呐喊》所以我们都在呐喊,而且我们的双手都放错了地方。
2025-02-12-S
你說得对。耶和华与诺亚有约,诺亚用歌斐木做了一个方形的大舟,躲蔽洪水。耶和华没让诺亚把舟开到另一个地方,舟上也不一定有浆,方舟飘在水里,到哪儿是哪儿。220天洪水退了,诺亚让鸽子飞出去看看,不是看方舟到了什么地方,而是看220天后的洪水退尽了没有。把ARK画成流线型的船是艺术家的发挥,这正是艺术家干的事儿。耶和华和人有约在先,诺亚之约是一个,还有伊甸园之约,亚当之约…。无信义的乌鸦,亲和的鸽,还有我说怎么我们那么喜欢橄榄树,总算有了出处。
2025-02-10-K
看过很多想象的诺亚方舟图,我觉得都有问题。这些图主要错在他们把本来只是用来漂浮的一个物体画成了用来航行的船。这些图画出了船的龙骨和流线型的船身。但是圣经中神说建成一个有小房间组成的三层结构,顶上有窗,有屋顶,两边有门。方舟用沥青腻缝防水。

过去想象成船形的方舟

圣经关于方舟的文字和复原图
方舟不需要船的航行功能。洪水来时,只需要它在水上漂浮。方舟顶上有防水屋顶,有气窗可透气可观察。它不需要龙骨和流线型的船舷。过去的图与圣经上的描述不一致,应该改正。
2025-02-10-S
历史里的唐之后宋之前,是不是有一个大的空缺?对了,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五胡十六国,华人大规模迁移,史称衣冠南渡。你收藏的这个中原诸国疆域图,象炸弹一样,我顿时回到年前的一段情景,曾经有过一个这样的机会,走进公元500年北齐人呼吸过的甬道。现在回想起,第一个进徐显秀墓的常所长,长相颇有鲜卑人气象。或许我们都有魏晋人的基因。
2025-02-08-K
1. 与一位晚年信佛的朋友闲聊,朋友告诉我,佛教在中国自立8万多个法门,禅宗诸派仅为其中少数……可我一直觉得,作为一种有教义的真传佛教从来没有来到中原大地。由于种种原因,佛教早被传教的人传歪了。或者是因为佛教无章法、没教派,它的传播是口耳相传,或者因利或因势在一路向东的传教路程中被当地的风俗人情劫持而变成一个无需有宗,可自立门户的禅意的自娱自乐窝。如果修佛的人不是只念念心经, 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而是有佛法、经典所循,即所谓有宗有法,而不是像禅宗那样玩玩公案,胡说八道,骗吃骗喝,意淫自欺。由于没有组织结构和权威的文本,正宗佛教被印度教取代,流传在外国的佛教支派自由发展和演变,终以无法无天的自说自话的8万法门将本是一个严肃的信仰体系变成了传说。
2. 若干年前,我得到一本中原诸国疆域图。放在这里备用。常看必有心得,例如,找北齐同时期的其他国家。
2025-02-08-S
你一个读写的老油条,读旧约里的故事,竟象刚出道的新手,“像刚识字会念书”,逐字逐句盯着看,或中英互看,生怕漏掉什么。我太能理解。看来我还在圈外,或者踩着圈套,没有真正地进来。你好生读,读熟了讲给我听。当然我也读,听时好迎合,就象二年前迷《尤里西斯》那阵。
我近来忙些杂活儿,《雪印》要运走,装箱。三月画展定下清一色的《袅袅》等。
2025-0206-K
中了套了,我现在满脑子创世纪的人物关系。上网也只想看专家从历史角度分析创世纪中的人物和故事。难怪如此。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读者最多的是圣经。1611年K. J. 英文版本问世后,至今读过它的人总有百亿之多。试想,这么多人口述能祥的书我竟然没读过,一定缺了什么。所以好像刚识字会念书的感觉。那么多丰富动人的故事,虽然故事面的角色大多是和今天的人一样,坏蛋太多。也正因此,有意思。
2025-02-07-S
一本书,遇到你这样去读,是书的幸福,也是读书人的幸福。
一段章节还没读完,心里巳记下好几个词条,按词条再找出新的书。这件事可以做得非常夸张,一本书会读好多年,会同时读好几本书,却没有一本读到最后。我情愿留住几本没有翻到最后的书,也要贪心地泛读更多相关的东西。从小就有人告诉这是一个坏习惯,我却把它当作阅读的最高境界。
回到《圣经》。
据说木心先生读《新约》,有可能超过一百遍。一百遍!老先生一定是一口气读下去,心无旁骛,才会如他自己所说,好比与一个杰出的人物交朋友,几十年交往,谈话几百次,有什么奇怪呢?
《旧约》则另外对待,好比是外公外婆家,不常去。他凑过一首五言绝句:
旧约容易记
创出利民申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新约更好办
一同四福音
看来,读一本书,一本用心读的书,真是各有各的办法。
2025-02-06-K
我以为,我能很快看完圣经。结果,一两个月之后,我还在创世纪中打转。出埃及开了头,创世纪中的故事因为有人反复提及考古的证据证明圣经中提到的很多事迹是史实。我又回到创世纪,再读。旧约是用希伯来语写成的。创世纪中的人名本身就承接了上下文。英文读者和中文读者感受不到人名在创世纪中的意义。那些书写圣书的作者真不得了。待我日后读新约的时候,也许另有心得,毕竟新约是后来在希腊地区的犹太人用希腊语写的。
2025-02-07-S
阅读《圣经》,好像一直是渴望要做的事。
《圣经》不是神祇的声音,是有信仰的人在千年间所产生的最好的文学。写作者被高扬纯清的信仰所激发,相信自己为神所派遣,来世上完成伟大的使命。《圣经》全书只是一个主旨:人寻求上帝。历史、诗歌、预言、福音、书翰,都蕴着对上帝的爱。
我外公读过。圣经里的故事,旧约和新约,外公一定全部给我讲过。
我老师读过。他自学希伯来文,最后几年在老人院,依然每周有课。
我友人读过。我目睹他背诵过圣经章节,美丽幽婉的“雅歌”全篇。
所以我要读。没有其他理由,再不读就来不及了,没时间了。我要和朋友读。
2025-02-05-K
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古希腊那么早就发展运用了数学、天文学、几何学还有哲学。为什么沿袭了希腊的艺术的古罗马石匠逐渐形成了联盟,甚至后来因此发展了“自由石匠协会”(共济会)。为什么两河流域的算数是十二进位,用泥板和楔形文字记事。古代人相信有自然神,神人结合便产生出半人半神。各地的神话故事内容和情节各异,但是最早的史诗级别的故事在传颂演变的过程中,精华被人变成了集体的记忆。最终故事和故事串在了一起,就像部落和部落的世代相处一样,最终的收场非友即敌。
我一直想解释:巨石神庙的工作催生了数学和几何学,跨洋逐利的海洋贸易催生了天文学,城邦国和自由部落的平等状态造就了哲学,石匠是最伟大的工程师和建设者,他们有必要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联盟。圣经部分是文学和历史,但主要是不能怀疑的经书。考古学的发现证实了这一点。
2025-02-03-k
看了创世纪,出埃及记,再参看中东地区的历史,一堆名词和历史的断片像是活了起来。两河流域即是当今的伊拉克。能想象,这里竟是后来文化的源头。如果看书,这本《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必读书,它比荷马早,比圣经更早。民间故事就在那个区域里转来转去滋生了更多的故事和书籍。
2025-02-04-S
沙字的边旁有三点水,比凉字还多一点。
于是紧接写上一个少。这就对了,缺水的地,才是沙。
根据《路加福音》记载,主耶稣在沙漠中行走了四十天。
耶稣在旷野里飘蕩四十天,主在沙漠里祈祷。先知耶利米和何西阿曾经说沙漠是得到净化和更新的地方。以利亚和施洗约翰都曾经在沙漠中。太阳落到沙漠的尽头,天暗了下来,寒意四起,没有水,没有面包食物,凉地沙。凉地沙有主,主说,为世界留下的善行才是精神的永生。
......
2025-02-03-K
凉字里面只有两点水。哪里的水?查两河流域,看到最早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据传,创世纪中的一些片段与这本史诗有关。这部史诗有不同版本,用楔形文字写在泥板上。历经4千多年。
公元前2600年两河流域乌鲁克(Uruk)君主是力大无穷半人半神的吉尔伽美什(Gilgamesh)王,暴虐无道。神祇为压制他,创造另一个力大无穷半人半神的野人恩奇杜(Enkidu)。恩奇杜丛林长大,茹毛饮血。在神妓(Shamhat)的色诱之下来到乌鲁克,恩奇杜初尝酒色,狂喜无比,恩奇杜和乌鲁克王吉尔伽美什最初无视对方,两人奋力搏斗整整七天七夜,不分胜负。搏斗因恨生爱,两人从此惺惺相惜,相互仰慕,终生为伴。恩奇杜的出现使吉尔伽美什弃恶从善。二人入森林打败衫树林怪兽胡姆巴巴。之后某女神向吉尔伽美什求爱,吉尔伽美什重友轻色。女神派神牛下凡复仇,又被二人杀死。因为神牛的死亡,神降病魔弄死了恩奇杜。吉尔伽美什因挚友致死,悟到永生之可贵,便致力寻找长生不死之法。大洪水唯一生还者和永生者乌特纳匹什提姆求教。他索取的长生草被蛇偷吃。不幸的吉尔伽美什重返回乌鲁克,最终领悟了人的肉体的永生是妄想,而一个人为世界留下的善行才是精神的永生。
荷马史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前800。《吉尔伽美什史诗》最初写在泥板上的的版本为公元前2100年(苏美尔语版),公元前1700年(巴比伦的阿卡德语版),两者写在12块泥板上。
……
2025-02-03-S
2025年洛杉矶的山火终于消停下来,截至二月一号,获得100%的控制。百分之百呀,那就是说,连山㘭里任何火星都在掌控之中,全是人工灭火,老天没有降雨灭灾,消防员真了不起。被烧毁的占洛杉机3%社区,全变成废墟,一个初中生女孩在哭,她的童年记忆全部被山火烧尽,连张纸片也没给孩子剩下。池子里的淡水被坏人送到海里喂魚。
被大火烧掉全部记忆的还有一个城市,挪威卑尔根,持续的大火从12世纪开始,几乎每50年轮回一次,最后一次到了20世纪,彻底被烧过十三次,最严重的一次是1866年,火灾面积占全城面积的97%。偉大的卑尔根人依然盖他们民族漂亮的木头房子,房子很容易失火,但依然挨得很密很近。
洛杉矶的火,是山火。卑尔根的火,是失火。人类有许多火。
在卑尔根之后洛杉机之前,还有一場火,是放火。
1966年,人为点燃的火,燃遍一个国家的每个城市。火烧掉的是书,是被叫做封资修的东西。火势不大,但烧的是人心,没有人救火,谁也不敢救。还有老师们跪着。有一群初中生远远地看着。一堆书烧光了,又从另一家有书的人家里搬来新的一堆,接着再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