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凉地沙手杖

(一)​ 手杖百態

截屏2024-12-15 12.11.20.png

网上寻到的一张手杖图,算得上是一个中规中距的弯拐手杖,英国1937年式样,尺寸重量数据齐全。长宽粗分别为93x12x2cm,英文说明更详细,为深入寻查提供了初始的依据。

截屏2024-12-15 12.10.28.png

此图我也蛮喜欢,老古董式样,显得更灵巧,弯头特小。说明标明非助行器,作时兴单品,尺寸为

90x9x1.4cm,比之前者93x12x2cm要小得多,可作为实用和非实用数据参考。

截屏2025-01-15 00.38.42.png
截屏2025-01-15 00.39.36.png
images-1.jpeg
images.jpeg

几个不同弯曲度的弯柄手杖,均为老式样,普遍上粗下细,但变化不大。铜管位置正好。

下面是园柄手杖。换柄螺丝在铜管接口。园柄又分正园、偏园之分。我觉得偏园手感似乎更好。

截屏2025-01-15 00.55.10.png
截屏2025-01-14 23.30.46.png
images-10.jpeg
截屏2025-01-15 00.59.06.png
截屏2025-01-14 23.24.12.png

还有一种手柄式样,弯不弯,园也不园,我也蛮喜欢。附上几张图,你看看,会不会也喜欢。

s-l1200-3.jpg
s-l1200-3.jpg
s-l1200-3.jpg
s-l1200-3.jpg
s-l1200-3.jpg
截屏2025-01-15 01.13.20.png

凉地沙手杖图式(一)到此。下面看图。

23182653bv69.jpg
23182827nguu.jpg
23183519b2cz.jpg

我猜他拿三种不同的杖柄,注意他的手指和握杖的姿势。他一定有许多不同的手杖,用在不同的埸合,杖上下几乎一样粗细,支撑不住他硕壮的身体,那他为什么还要有一根手杖呢。

​蹦特根斯坦的核桃大腦拐杖頭鑲到直徑1英寸(25.4釐米)的把手上。

(二)​ 凉地沙品牌手杖

     2024年12月15日,我們兩人的電腦上自動蹦出來“凉地沙”三個字。這三個字就像一個意外的禮物,偏偏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刻映在眼前。我們需要一個互動博客網站的中文名字,嘗試再三,無一理想。沒料到電腦的神來之筆眷顧了我們。“凉地沙”自帶了一種意境,磅礴大氣,貫穿古今,橫掃大地。它也自帶滄桑的歷史,看似荒蕪,實在用時間勾勒出繁忙的人跡。“凉地沙”是中亞大地上特有的地緣線索,凉地埋葬了兩河之間的文化搖籃,地沙被東風吹起,越內夫得沙漠先入迦南地後落埃及;東南風盡撒地沙於小亞細亞半島巴爾幹半島和愛琴海的諸島;強勁的西風又將地沙吹過帕米爾高原和崑崙山脈落在戈壁,形成荒涼的沙漠,埋葬了高昌和數不清的繁華。

1. 英倫球杖

2. 天朝水珠

3. 釘頭鼠尾

4. 90度

5. 半弧傘柄

      “凉地沙”三個字深不可測,放射著文化和歷史的絲絲勾連。既然天降美名與我,何不與高朋分享。我們決定將“凉地沙”作為我等專用的雅稱,鐫款精緻徒勞禮品之用。這第一款徒勞禮品為木手杖。

      話說現代手杖,百多年前流行歐美,與絲光禮帽燕尾禮服還有各種夾鼻眼鏡懷錶銀鏈手帕皮鞋一道成為紳士標配。民國初期,留洋回鄉的富二代頭頂假辮,身著洋裝,腳踩鄉下的泥濘土路,手中揮舞著一根從英國淘來的文明棍。這種水土不服的怪象在南方的鄉下被人用文字和漫畫記載過,但很快被鄉村的文化弄死了。拿著棍子去上海混槍斯的人,才發現那十里洋場的洋人人與時並進,文明棍太沒有使用性,也許坐馬車的時代還行,現在開汽車、騎腳踏車太不方便。留洋回來,拿著他唬人。它能掩蓋方言土語和半吊子的洋涇浜,可惜,過時了。文明棍對民國的文明人來說,就像清末才淨身的太監一樣,有的還沒上崗就失業了。

      拐棍則另當別論。拐棍號稱人的第三條腿。斯芬克斯吃人前要用謎語戲弄路人。保命的謎底中就有第三條腿。相傳俄狄浦斯揭開謎底保了小命,斯芬克斯羞愧而立刻石化。吾曹不材,卻已修行到古稀的段位,以棍易杖,既得一備用小腿,又有紳士般的文明。何樂而不為?巧在專精金絲楠木的楠書房有意。我們給了他們了五款手杖和杖柄想法如上。

三条折叠腿.png

© 2024 Liangdishu Group, Los Angeles

bottom of page